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坚持教育的“育人为本”

2021-06-25 来源:年旅网


坚持教育的“育人为本”

育人为本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之一。《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那么为什么要坚持育人为本。又该如何落实育人为本呢?

教育工作方针反映着一个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育人为本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要么为政治服务,要么为经济服务,游离于人的发展之外。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教育才能实现育人为本,回归人的发展。育人为本是贯彻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教育方针作为教育发展的重大指针,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只有回归到人,真正地成为育人的事业,才能够切实贯彻落实教育方针。育人为本,也是教育本真的追寻。教育是什么,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经历了从“上层建筑”到“生产力”,以至到今天提出“育人为本”,教育渐渐寻找到了真正的“家园”――人。教育固然要为政治经济发展服务,但这一服务是通过人才的培养、人力资源开发而实现的,舍此,必然会本末倒置。坚持育人为本,既是以人为本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贯彻新时期教育方针的需求,更体现了教育自身发展的追求。

育人为本,要求教育站在人学的立场上,直面人的发展,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育人为本要求我们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认识教育。如何认识教育,是定位和实践教育的前提。《纲要》基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国家战略,把教育定位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育人的事业。

育人为本要求以人的发展衡量教育。《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教育的科学质量观,这就是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社会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教育只有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统一。

育人为本将人的发展落实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纲要》以人的发展为主线统帅各级各类教育。学前教育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义务教育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普通高中教育要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面向全体是育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教育是一项公益性和普惠性事业,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要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学生,高中阶段教育要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真正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育人为本的重点。要全面实施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根据现阶段的需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公民教育、传统文化

教育等,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教育。

学生为主体是育人为本的关键。育人为本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就是要把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自由发展,为培养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条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