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2020-02-18 来源:年旅网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内容摘要:交通运输是人类文明的生命线,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支柱,是支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处理好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交通运输与经济能够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决策者和理论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尤其是在当下经济危机时期,加大交通运输等基础建设投资成为经济刺激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明确的就是如何从发展交通运输业的角度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关键词: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 社会经济 经济增长

交通运输已经越来越明显地表现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比过去更为严重。国家在几年前就已经提出交通运输要先行,但是有些地方 对交通运输的投资,没有休现出国家的这一正确决策。究其原因,是对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的研究不够,因而不能纵观全局,把交通运输摆在应有的地位。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规模和发展是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有密切关系的。

处理好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使交通运输与经济能够协调持续发展是决策者关注的课题,尤其是在当下经济困难时期,加大交通运输等基础建设投资成为经济刺激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交通运输不仅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也为农副产品转化为商品创造了条件,为农民从传统农业向以市场为导向的高附加值农业转变创造了条件。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交通,交通是城市扩张的动脉,血管不畅,城市扩张速度也就不快;而城市的快速扩张,也有赖于交通的强力支撑。交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中,扮演着越来越最重要的角色。当交通运输能够适应经济的发展时,交通运输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刺激经济的增长,当交通运输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时,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倒拖”作用,但当

经济高速发展时,往往会产生新的交通运输需求,从而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一、交通运输是社会生存的重要基础

交通运输是指利用运输设备和运输工具,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四个生活基本的领域内,实现人和物位移的活动和过程。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交通运输。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不断地进行物质资料地生产,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产品和劳动者本身都会发生位移,这种位移在农业社会主要靠徒步跋涉、肩挑人抬,或者利用畜力来完成,而在现代社会中,必须依靠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才能完成。这种运输活动主要有两类:一是内部运输,主要依靠生产者自身组织完成;另一类是社会运输,也就是企业外的运输,它由独立的交通运输企业来承担。随着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运输的重要性也日益提高。任何企业的生产都必须通过运输从市场取得原材料、设备和工具,产品要变成商品,要实现其价值就必须通过交换,通过买卖,而这个过程就必须要交通的参与。因此,运输是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的继续,是社会再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发挥的巨大支撑作用。交通运输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因此交通运输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经济起飞是从交通运输的发展开始的,即交通运输是实现工业化的先驱和必备条件,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都是建立在四通八达的现代运输的基础之上,它的适度超前发展是经济快速增长不可少的因素。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实施和基础产业,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大战的重要物质基础。高度发达的交通运输是一个国际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防巩固、人民生活富裕繁荣的重要前提。

二、交通运输发展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

交通运输的发展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交通运输的发展要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另一方面,交通运输的发展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持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一致,不能过度超前发展,造成交通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要在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的同时,减少因交通运输的发展在能源、土地、环境和交通安全事故等方面的负面效应。只有这两个方面都能满足的交通运输才是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量是交通运输业产品的产量,它与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存在着一定比例关系,正是这种关系反映出了国民经济发展对运输的需求,以及运输业适应这种需求的程度。这种比例关系同时也为运输业的发展提供着重要的依据。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普遍都认为运输量的增长受各种因素影响,但归根结底还是受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国民经济发展,运输需求增大,运输量也就会随之增加,它们之间是成正比的。我们把运输量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这种关系叫做运输弹性系数,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运输业的发展是否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适应的程度,要想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地发展,就必须要理顺产运关系,使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增长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这种关系使得两者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增长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表现为交通基础设施经营以及交通运输自身的产值方面,即直接效果。还表现为与此相关的加工制造业、进出口贸易与国际金融以及与之有关的其它行业等产值方面,即所谓的波及效果。

交通与经济发展的促进关系还表现为:人口与经济的发展将带来更大的交通需求的增长,从而促进交通的发展;交通业的发展会带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具体体现为交通的发展能够带动产业结构的改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人口质量的提高,改善城乡结构,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人口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来源,变政府救济式扶贫为投资式

扶贫,提高全社会生产质量,能大大缩短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推动人们生活质量进入高层次阶段。由于国民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总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因此通过分析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可以清楚地看出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相互作用

区域经济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交通运输是这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复杂而密切。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区域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整体,与一定空间范围相关,并由经济单元相互联系而构成一个具有结构特性和空间特性双重属性的有机整体。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对于大规模的区域开发,区域经济交通条件的好坏常常是重要条件之一,没有良好的交通运输系统作保证,再好的资源,再多的劳动力也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最终就会导致大规模的开发很难成功,就更谈不上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光交通运输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对它也有着反作用力。区域经济是交通运输子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服务对象,区域内的各经济部门原材料及产品的运输人员的流动等都是由区域交通运输子系统来完成,区域经济水平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与区域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水平是相适应的。区域经济实际上是建立在区域分工和协作基础上的,通过区域内部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流动,促进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发展中,由于地区间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造成了各地的需求的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是运输交换不同的资源成为可能。

四、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随着交通运输能力的不断扩大、运输生产效率和运输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运输费用水平的相对降低,交通运输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促进和保障作用越来越显得突出。同

时,交通运输业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运输规模的扩大、运输方式的改变,还是运输技术的进步等,都始终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从交通运输业的巨大作用来看,我们称其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但从运输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依赖性方面看,也可将其看作一个依附性很强的部门。因此,既要重视运输业的发展,还需要视运输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研究运输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遵循运输业自身发展的规律。交通运输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为需求的满足而存在,在运输需求规模不断扩大中而发展。任何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所生产的对人、物空间位移的需求,正是运输业存在和发展的市场基础。没有运输需求,或者说缺乏运输劳动对象的运输业是难以想象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加速时期才相伴而产生了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高潮阶段。因此,社会经济发展对运输业的需求规模适中是运输业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界限.我们众所周知,运输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力,发达国家先进的运输系统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运输系统相形见绌。人们往往通过对比,把发达国家的人均道路长度等指标作为追求的目标。但先进的运输系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技术、资金和雄厚的资源,而这都需要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条件。交通运输业毕竟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才能发展的产业。它的历史十分悠久,今天,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现代化的管理系统的出现,无不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说运输使社会经济发展,而社会经济也会同样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连新泽,姚智礼 . 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应用.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10(35).

[2]汪传旭.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的定量评价.上海海运学院学报 [J].1999.(3).96-102.

[3]朱顺应,王红,朱真才.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客观模糊评价.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4.(2).36-41.

[4]雷怀英.基于DEA的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7.22(1).49—53.

[5]曾青.区域经济与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武汉理t大学学报. 2006.28(12).133-1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